26年的企业走向崩溃 卓达新材百亿融资术

2019-12-24 14:52:53

来源:南方周末

他把自己仅有的积蓄给了附近一家砖厂,让人不停往这块地上拉砖头,营造热闹的建设场面,又做了个广告牌,宣传这里将新建高档别墅。就这样开始卖房子。

以产业为名圈地,帮政府在郊区搞基建,再以房屋预售款来滚动资金,成为卓达进军全国的固定打法。

有一帮人专门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各种喜讯,其中许多人后来都获得了提拔和奖励。一些部门总共只有两三个办事员,其他十几个都是领导。

曾经的河北首富杨卓舒,如今正躺在病床上,等待命运的安排。

监管病区的铁门将医院走廊一分为二,一台监视器正对着铁门另一端。午饭时间,两个穿着黑色制服的警卫刚完成交接,旁边的告示牌上写着他们的职责,“防逃脱,防自杀,防劫持人质,防袭警,防外来人员袭击。”

自2019年5月18日投案自首以来,卓达集团董事长杨卓舒就躺在这道铁门后面。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东院的监管病区由六间病房组成,平时禁止外人进入,甚至在首次公开审理期间也不允许旁听。一位值班护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除了经常有公检法的人进入,她从没见到过杨卓舒本人走出来。

2019年11月27日上午,石家庄市裕华区人民法院对卓达集团杨卓舒等39人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一案进行了首次审理,由于杨夙患肝病及其他健康问题,法院最终将审理现场定在监管病房内。

南方周末记者联系该法院,对方回复案件仍在审理中,还不确定何时公布结果。

2015年,一篇名为《卓达新材百亿融资术》的报道,将卓达过去多年靠房地产项目和子虚乌有的新材料订单、在民间高息融资的内幕公之于众。事后杨卓舒曾录制一段视频作为回击,并说出那句着名的“反对卓达,就是反对普京”。

随后四年中,投资人和政府逐渐对其丧失信任。自2016年起,他们开始忙于清偿各种债务,旗下公司陆续申请破产。一家成立长达26年的企业,开始走向崩溃。

1993年下海之前,杨卓舒曾是正处级干部,靠房地产赚到了第一桶金后,他的事业曾在本地扶摇直上,很快成了河北最大的房地产企业。2001年,他以50亿元身家,成为《福布斯》当年评选的中国富豪榜第15名。

除了广为人知的民间融资事件,是什么让当年首富的命运出现逆转?

1

靠“赊”起家

卓达集团的总部,就在当年杨卓舒赚到第一桶金的卓达别墅区旁。只不过,昔日因销售房产和理财门庭若市的总部大门,如今贴满了封条。

虽然名为卓达别墅区,但以现在的眼光看,那就是一片普通的三层矮楼。它位于石家庄裕华区塔南路,在1990年代,这里原属栾城县。在各种媒体报道中,杨早年的发迹,是靠一辆借来的宇通客车作抵押,从栾城县农民手中,换得这里30亩土地的开发权。

那是1993年,中国正处于计划分房与商品房市场的过渡时期,城市郊区的农村土地还不值钱。但刚刚辞职的杨手里只有几万元,根本没钱盖房子。在盘下土地、成立河北卓达房地产公司之后,他把自己仅有的积蓄给了附近一家砖厂,让人不停往这块地上拉砖头,营造热闹的建设场面,又做了个广告牌,宣传这里将新建高档别墅。就这样开始卖房子。

下海之前,1952年出生的杨卓舒,一直在当地新闻界工作,曾任《河北日报》书刊编辑部主编,官至正处级。凭借新闻界的资历和人脉,他向《石家庄日报》赊下整版的广告,印上每平米别墅仅售1588元的价格对外推广。

这个价格比当时的商品楼房还要低,媒体出身的杨卓舒,还想了句口号——“没有福利分房了,到卓达花园享受福利物业”。靠着赊来的广告,卓达别墅在石家庄瞬间走红,他曾在接受采访时说,广告刊登隔天就有200万元入账,仅一个月,他就收获了5000万元。

这为杨卓舒掘得第一桶金。据本地一位早年与杨有过接触的人士说,这也是杨后来在石家庄搞房地产的“秘诀”,除了换土地,换广告之外,卓达甚至还用期房去换过钢筋、水泥等建材。此后多年,这种不管有没有预售权就敢先卖房子的行为,让杨卓舒在当地无往不利,在完全没有根基的情况下,快速做大。

除了价格便宜,早年卓达在石家庄受到追捧,还归功于杨卓舒的营销策略。当时,卓达所有项目价格不仅低于市价,配套的卓达物业,也基本不收费,有的社区还给老人发养老费。上述人士称,靠这种“福利”的概念,杨卓舒在当地曾赚尽口碑,积累了不少“信众”,也为后来他大举向民间融资,埋下了伏笔。

以卓达别墅区的运作模式为模板,卓达项目很快在石家庄遍地开花。但杨卓舒并不甘心只做房地产。他本人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到1998年,自己手上已经有很多资金,于是就不再把主要精力放在房地产上。因为在他看来,房地产的规模很难做大,他说自己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盖房子,而是想要做整个区域的大开发。

于是,自1999年起,卓达开始向产城融合转型。当年,他主动找政府,想拿下石家庄东边郊区一片荒地,开发一个服装产业园。杨曾对南方周末记者说,他发现河北是产棉大省、服装小省,石家庄当时虽然有三千多家小服装厂,但没有品牌,利润极低。产业振兴对政府来说很有诱惑,且当时郊区的地很便宜,5万元一亩都没人要,因此他的项目一报上去,很快就被省政府立为重点。

此后,政府一次批给卓达360亩地用于开发服装大厦和产业园区。服装大厦所在的位置在1990年代完全是荒郊野外,甚至出城的高速路口,都在比它更近的位置,在后来石家庄东扩的变迁中,此地逐渐演变成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据杨自己讲,当时园区附近的道路,管线等基建,都是卓达掏钱修的。

由于毫无产业根基,服装产业园后来的境遇相当尴尬,除了建起了服装大厦和积累了大量土地之外,这个项目并没有为卓达赚到多少钱。此后这里变成了卓达新材的总部。不过,因为承担了部分基建,卓达因此博得政府好感,此后屡屡在当地获得改造项目。

在上述早年接触过杨卓舒的人士看来,杨不想再做房地产,主要原因是1998年房改之后,商品房销售和土地出让逐渐规范化,杨卓舒不愿再支付高昂的土地出让金,也不想受银行的制约。因此才想通过别的方式,换取低价土地。

凭借“福利”楼盘的口碑,和产业开发积累的政府关系,杨卓舒很快走到了舞台中央。当时,卓达是河北顶尖的优秀企业,1999年至2003年,他们连续5年成为河北省十大民营纳税企业,累计为社会捐款6000万元。凭借房地产的积累,杨更是连续五年入围《福布斯》评选的中国富豪榜。

但此后,一场至今仍扑朔迷离的收购,改变了杨卓舒和卓达。他们布局新材料,并逐步转向民间高息融资的道路,也是从此开始。

▲ 受审期间,杨卓舒所在的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东院监管病区。 (南方周末记者 刘诗洋/图)

2

“竹子替代钢”

服装产业园的失败并未改变杨卓舒的想法,这种靠产业园大举圈地的模式,在他眼里是比房地产更划算的生意。2003年,他还在内部提出,要围绕服装产业园,向东扩建石家庄,把周边200万农民变成城里人。

彼时正值中国各地掀起一股造城运动的风潮,以产业为名圈地,帮政府搞基建,再以房屋预售款来滚动资金,成为卓达进军全国的固定打法。他们迅速进军海南、河北、山东等地。

到2008年,杨卓舒完成了他从商履历中最重要的一笔生意——与山东威海市达成协议,负责整个南海新区旅游度假区的建设。

与服装城类似,2008年的南海新区还是一片荒凉的盐碱地。杨卓舒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他第一次去时,那里连路都没有,“一亩地三万块钱都没人要”。

这就是后来被卓达用于理财产品包装,屡次对外吹捧和展示的香水海项目。公开资料显示,该项目占地32000亩,总规划2000万平方米,总投资600亿元。除了大量住宅、酒店和商业之外,还包括一座海港(张家埠新港)。

也是在那一年,杨卓舒遇到了后来改变他命运的人。

根据杨卓舒本人对南方周末记者描述,2008年,一个叫纪勇的人来找他,想让杨卓舒做担保,给自己的河北太极木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借款。两人初次见面时,纪送给杨一个用他研发的新材料制作的茶洗。

杨当时没在意,很快就忘记了。后来再拿出来看,发现那个茶洗,火点不着,斧砍不烂,用酸碱药水浸泡也不会被腐蚀。杨卓舒感到神奇,他找来纪勇询问,对方告诉他,这是一种新材料,可以用来建造房子。

这段故事,据说曾在卓达内部广为流传。杨卓舒随后以引进核心技术为名,用高出资产价值数倍的价格收购了太极木公司,并将纪勇聘为高管,给予其新公司9%的股权。

按照杨卓舒说法,纪是搞建材出身,很早就研究新材料和装配式建筑,是一位典型的科学家,在遇到杨之前,已经搞了20年。不过工商资料显示,河北太极木公司成立于2006年,此前是一家注册在廊坊市固安县的村镇企业。杨卓舒收购后,公司改名为卓达新材料科技集团河北有限公司。

关于纪勇本人的公开信息屈指可数,即便一些员工也不清楚此人的来历。但这次收购对杨卓舒来说却如获至宝。杨卓舒说,服装城的失败案例,让他意识到,要想发展产业,就必须拥有自己的项目,以此作为谈判筹码,地方政府才愿意与卓达签约。

到2009年,卓达马上在他们刚拿到的南海新区土地上,建起了一座新材料生产基地——卓达新材集团自此诞生。从那以后,卓达在全国跑马圈地,就有了新名号。

卓达新材,主要做新型建筑材料,装配式预制板和被动房屋。在卓达此后的宣传中,这种新材料被描述得神乎其神,其配方主要是建筑垃圾,但配比保密。杨卓舒此后的主要精力都放在了推广卓达新材上,后来才演变出著名的“竹子替代钢”。

在新材料上马之初,杨卓舒曾特别看重专利量,类似的创新在卓达内部被当成硬性任务,顶峰时研发部门每人每月要完成二三十个专利申报才算合格。

工商资料显示,卓达新材共拥有2138项专利,其中有963项都属于发明、实用新型类专利。

但这种新材料自始至终都蒙着神秘感。据多位卓达前员工透露,所谓的新材料,就是用硫酸盐水泥,加少许建筑垃圾、木屑和网格布混合而成,以此制作各类装配式墙板。

不过,尽管产品饱受争议,卓达新材却屡次获得权威部门的肯定。其在石家庄的工厂不仅获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住建部下属科技发展促进中心2016年还为其颁发了建设行业科技成果评估证书。他们认为卓达的玻纤增强无机材料复合保温墙板,具有创新性,且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数千项专利以及各地政府的肯定,后来成为卓达销售理财产品的实力证明。威海新材厂也变成了卓达对外展示的基地,经常组织客户到此参观。

南方周末记者曾在2015年到访此地,整个厂区禁止拍摄,卓达用新材料预制的墙板,搭起一栋看起来相当简陋的两层别墅供人参观,生产线上还有工人现场展示新材料耐高温、坚固等特性。当时一位带领南方周末记者参观的卓达员工曾说:

“这里放眼望去都是我们的地,怎么能说没有实力呢?”

大把的土地和项目,是杨卓舒后来自证清白的重要依据。虽然转向了新材料,但卓达其实没有完全放弃地产。

2006年,他们在三亚开发了东方巴哈马项目,又在五指山市拿下60万平方米的山水青城项目,此后还和屯昌县政府签下800平方公里的生态新城协议。在天津,他们号称与民政部合作开发建筑面积1000万平米的养老社区,并建有多个楼盘。到2014年,卓达还曾和张家界签订协议,要建设一个120平方公里的国际旅游度假区。与此类似的投资协议还包括重庆合川区、甘肃张掖和山东莱州。

卓达新材料集团成立后,杨卓舒又开始新一轮圈地。除了威海和石家庄,他们与内蒙古乌海市签约,要投资一个2000万平方米的生产基地,类似的还包括福建漳州和河北邯郸。在杨口中,卓达的新材料独步于天下,只要签,就是千亿订单。

房地产本就是资金密集型行业,搞产业也需要前期投入大量资金,在2015年被曝光民间融资后,杨卓舒也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建一条生产线就需要1.5亿元的投入,如果不搞新材,卓达不会有那么大的资金缺口。

▲ 杨卓舒掘到第一桶金的卓达别墅区。 (南方周末记者 刘诗洋/图)

3

双面杨卓舒

在与杨卓舒接触过的人看来,这个东北人有着截然相反的两副面孔。

对他的评价也两极分化,有人认为他只是在企业管理和战略设计上出了问题,被手下人骗了,也有人认为他天生就热衷于空手套白狼。

今年67岁的杨卓舒出生在黑龙江省肇东市,家里兄妹八人,他排行老大。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称,少年时因父亲被打成右派,曾饱受磨难。他的名字源于苏联民族英雄卓雅和舒拉。与俄罗斯的这种联系,也是他后来要跑去俄罗斯建保障房项目的原因之一。

在2015年回应媒体的视频里,杨卓舒曾号称自己拿下了俄罗斯萨哈共和国首府雅库茨克市价值6000亿元的保障房订单。因为这个数字超过了当年中国对俄的贸易总额,一度引起舆论质疑。

但据俄媒报道,卓达集团确实曾与雅库茨克市签订有三个街区的综合建设合约,只不过具体金额没有公布。当地在2016年7月还举行过开工奠基仪式。到2018年4月,因为工程暂停太久,该市市长还向卓达集团寄送了解约函。

真真假假,说话夸张,是杨卓舒的一个特点。他喜欢把各种数字挂在嘴边,但这些数字往往与实际情况相差甚远。比如他曾说卓达新材未来有20万亿元的市场,但这实际是他们估算的中国建筑市场的总体量。再比如,他们曾宣称要在石家庄附近四个县区同时建设四座工厂,规划产能达10亿平方米,每年3万亿元产值,但真正建成的根本没有这么大规模。

即便抛开新材料的真实性不谈,卓达新材也几乎没有创造过利润。上述员工称,新材的生产成本其实很高,且因为技术原因,卓达的预制板建筑,最多只能搭三四层房子,并不能大范围使用。公司虽然许多订单都是真实的,但生产能力达不到,签了不能实现,最终就泡汤了。

杨卓舒本人其实也很了解企业的问题所在。一位卓达前员工透露,2015年7月,杨卓舒本人曾在公司内部发表过一篇《卓达新材这么好为什么就卖不出一张板》的文章,让所有员工想原因。

对于在南海新区的短板,他也心知肚明。他曾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威海建设工厂有先天缺陷,因为附近既没有城市,也没有矿山,新材料生产所需要的建筑废料、煤矸石等原料都要从很远的地方采购,成本非常高。

上述员工称,自从上马新材后,杨开始变得好大喜功。为了刺激销售,2015年,华东区域一位高管因与云南曲靖签下号称价值1000亿元的订单后,杨卓舒将其年薪直接翻了一倍,并一次性奖励30万元。尽管这笔订单当时只是框架协议,后来泡了汤,杨也未对其进行处罚。

在这种氛围下,员工开始纷纷迎合杨卓舒的幻想。上述前员工称,这在卓达后期甚至形成一股风气,有一帮人专门坐在办公室里凭空捏造各种喜讯,其中许多人后来都获得了提拔和奖励。一些部门总共只有两三个办事员,其他十几个都是领导。

尽管明知这些问题,但杨卓舒并未及时止损,而是让卓达新材最终变成了一场从内到外的骗局。过去每个到威海参观的人,都会看到一个固定环节:一个新材员工站在一块很薄的结构板上跳,怎么跳都不断,然后用喷枪烧插在结构板上的钉子,钉子烧红了但板材却一点不热。其实,这就是一块专门用于表演的特制板材。

一位石家庄房地产业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如果卓达能坚持在城市里搞房地产开发,以卓达当年的实力,即便遵守规则,老实拿地,不见得会走到今天的地步。“总是跑到荒郊野岭拿便宜的地,然后妄想靠自己能带动整个区域,这怎么可能?”

即便是手下的员工,也很少有人了解杨卓舒。2003年,杨卓舒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谈到自己童年的抱负,他称自己小时候想当一个火车司机,因为火车可以带他去远方,过另一种生活。

那时候,杨还没有做新材,他当时仍位列《福布斯》中国富豪榜第16名。对于未来,他当时说:“一旦有机会,我会去从政。”

4

崩溃前夜

杨卓舒和卓达最终没有走向他预想的未来。2008年南海新区巨大的开发面积,全国各地数不清的大手笔投资,以及上马新材料后的资金黑洞,是杨卓舒人生的转折点,也是卓达后来向民间高息融资的主要原因。

上述前员工称,转行新材没多久,卓达就已经开始捉襟见肘,其后来宣称全国布局四十多家工厂,但实际落地的寥寥可数,只有三四家能参观,其他都没有投产,大部分只修了一两间样板房。但杨卓舒依然坚持对外夸下海口,卓达订单不断。其实几乎没有一笔能顺利完成。现金流入不敷出,整个新材集团几乎都要靠融资来支撑。

杨卓舒号称不喜欢向银行借钱,但上述接触过杨的人士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因为卓达开发房地产的种种不规范,银行其实很早就不再借钱给卓达。到2015年被媒体曝光后,杨卓舒本人也告诉南方周末记者,在新材料的投入上,社会融资的占比接近总投入的80%。

在新材料还没有全面铺开时,卓达就以“房地产项目参股”的形式,利用威海、海南等外地房产,开始在石家庄搞民间募资,最开始的目标是一些业主,十万二十万的参股费用,每年返息,也可以折算到购房款里。这些投资者很多是早年购买过卓达项目的老年人,卓达靠组织这些人去项目免费旅游来证明实力。

到2014年,卓达又将新材料包装成理财产品。据媒体报道,最开始卓达新材的理财年回报就高达32%。这些产品大多以“股权投资”“合作建房”为名,没有任何抵押物。但由于卓达过去积攒的口碑和各种夸张宣传,投资人群逐渐向河北全省铺开,门槛从几万十几万涨到100万元起步。

事实上,2015年的那次事件并未立刻引发大面积的挤兑。据上述员工透露,那篇报道只是让卓达的理财销售陷入停滞,很多本地人仍然相信杨卓舒。可理财的资金一断,几乎毫无收入的卓达就成了一个空壳,投资人的利息无法偿还,包括南海新区的很多房地产项目也无法按期交付。到2016年,越来越多的投资人开始彻底失去希望。

借新还旧的把戏失灵,这家号称拥有15000名员工的企业正式陷入崩溃。2017年4月24日,卓达集团曾对外发布承诺书,承诺在当年7月25日前,完成2016年12月份及2017年1、2月份应付款项支付。并表示将通过融资抵押、资产打包出售、加快销售房产的方式偿还欠款,该通知还称,其仅天津、威海、三亚的可售房源货值就高达65亿元。

但到了当年7月,卓达再发致客户公告,资产变现速度不能满足支付要求。同时进一步强调其在全国有大量可售房产、可开发土地,恳请投资者给予兑付时间,只不过再也没提具体日期。

此后一直到杨卓舒自首之前,类似的兑付承诺和公告成了家常便饭。卓达每次都在公告中宣称,其资产可以覆盖所有债务,但总是以变现困难、时间较长为由拖延,或者借此向投资者提出债务转化为房产的方案。

卓达的项目许多都地处偏远,楼盘建了一半烂尾,更是无人愿意收购。在2018年3月的一份公告里,再次承诺且依然无法清偿债务的卓达,甚至还提出“希望客户能广开思路,为企业资产变现出谋划策”。

在兑付危机发生前,2016年,卓达还从四家房企中高票中标了石家庄宋村改造项目。但此时的杨卓舒已拿不出一分钱投入项目,宋村项目随后也陷入停滞。

无法付息,不能交房,让卓达的信用在过去四年间彻底破产。杨卓舒熟悉的那套野蛮销售的逻辑也不再适用。从2016年开始,因未取得预售证违规销售,卓达在石家庄的多个售楼处、建筑工地被陆续查封。

随着举报信越来越多,威海也自2017年起开始查处卓达,责令其退还预售款,并查封了多个项目房产。卓达在海南的地产项目,也在2017年因中国长城资管申请财产保全,被查封了价值1.469亿元的房产。

债务崩塌引发了连锁效应,过去四年,虽然他们通过出售资产偿还了部分债务,但其多年积累的窟窿,已无法弥补。

眼下,虽然杨卓舒等人已经自首,但卓达的窟窿仍在等待政府处置,作为本地最大的房地产公司,卓达在石家庄牵连广泛。除了拥有众多楼盘之外,他们还设立有学校。在裕华区塔南路上,几乎随处可见卓达两个字。

2019年12月6日,南方周末记者在石家庄看到,卓达总部和卓达新材集团均已被查封。但卓达物业公司仍在正常工作,卓达物业公司一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总公司早已找不到人,但物业并没有受影响。

(来源:南方周末 记者:刘诗洋)

关键词: 卓达新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