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寿险行业一样,从2019年第四季度险企偿付能力报告所公布的净利润数据来看,非上市财险公司的盈利状况也较去年有显著改善。
截至2月16日,共有69家财险公司在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网站上发布了2019年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据《金融时报》记者梳理统计,这69家非上市财险公司在过去一年合计实现净利润约51.28亿元,实现盈利的险企数量占比超过60%。
29家险企盈利不足亿元
具体来看,有43家险企实现盈利,盈利金额合计超过89亿元。
偿付能力报告显示,2019年,国寿财险实现净利润21.23亿元,领跑非上市财险公司。净利润超过10亿元的财险公司还有英大泰和财险和阳光财险,两家保险公司分别盈利14.47亿元和13.73亿元。
在净利润排名前十名的非上市财险公司中,鼎和财险和中华联合财险在2019年分别实现净利润6.54亿元和5.63亿元,位列第四位和第五位。华泰财险、中石油专属保险、中银保险、美亚财险分别实现净利润4.23亿元、3.46亿元、2.42亿元、2.30亿元。此外,净利润超过1亿元的财险公司还包括国元农险、华安保险、永诚保险、鑫安汽车保险、中远海运自保5家公司。
不难发现,数量较为稀少的自保公司在净利润排名中却拥有较强的存在感。2019年,中石油专属保险实现净利润约3.46亿元,中远海运自保盈利约1.01亿元,另一家自保公司粤电自保也实现了盈利。“同传统商业保险公司相比,自保公司不需要铺设机构以及雇佣大量人员,因此自保公司的经营成本和中介渠道成本较低,进而使其盈利能力普遍高于保险行业平均水平。”业内人士对记者表示。
还值得注意的是,在43家实现盈利的财险公司中有29家保险公司盈利不足1亿元,这也说明在马太效应依旧非常显著的财险市场上,头部险企拿走了大部分的行业利润。
去年遭遇亏损的财险公司数量为26家,合计亏损金额超过38亿元。其中,11家财险公司亏损超过1亿元,8家险企亏损超过2亿元。
3家专业互联网保险公司盈利状况出现了分化。偿付能力报告数据显示,2019年,安心保险和泰康在线分别亏损约0.97亿元和约4.67亿元,而易安保险则实现了盈利约0.03亿元。
同中资财险公司相比,外资险企盈利状况普遍较优。虽然只有美亚财险一家外资险企跻身非上市财险公司净利润前十位,但在记者所统计的19家外资财险公司中,有16家险企实现了盈利,只有信利保险、利宝保险、富邦财险遭遇亏损,3家保险公司合计亏损金额约为1.11亿元。
提升盈利能力需要加快转型
投资收益增加以及减税新规带来的利好是去年财险行业盈利情况得以改善的重要因素,但对于产险公司来说,加快自身的业务转型无疑才是提升自身盈利能力的长久之计。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2019年,财险公司保费收入合计达1.30万亿元,同比增长10.72%。其中,非车险“四朵金花”保证保险、健康险、责任保险、农业保险分别实现保费收入844亿元、840亿元、753亿元、672亿元,同比增速分别达30.80%、47.68%、27.51%和17.43%。相比之下,作为财险行业的第一大险种,车险业务保费收入8188亿元,同比增速仅为4.52%,增速不仅远远低于非车险业务,也不及财险行业整体水平。
商车费改推进导致单均保费下降,再加上新车销量仍显低迷,中小险企在车险市场上感受到了巨大的经营压力。在呈现亏损的中资财险公司中,以车险作为“吃饭”险种者为数着实不少。相较于在销售渠道、产品设计和定价、业务规模等方面拥有优势从而能实现盈利的龙头险企,降低车险业务比重,从自身优势与资源出发推进非车险业务发展,正在成为越来越多中小财险公司的转型思路。
以永诚保险为例。2019年,永诚保险实现净利润1.30亿元。永诚保险在业绩预告中表示,非车业务占比、效益业务占比显著提升,是其业绩较去年同期扭亏为盈的重要原因之一。
记者注意到,避开大型险企的规模优势,进行差异化深耕,成为一些中小财险公司寻求实现承保盈利的重要途径。业内专家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在进入专业的保险领域时,股东资源在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转型中的财险公司来说,可以挖掘股东资源同专业保险领域之间的协同关系,进而推动自身在这些专业领域展开深耕。”
例如,除永诚保险外,另外两家“电力系”公司英大泰和财险和鼎和财险也在去年实现了不错的盈利。记者了解到,作为南方电网控股的保险公司,鼎和财险将电力风险研究能力视为其核心竞争力,注重在电力相关领域提供更加专业的保险服务,并且借助自身在电力行业的专业化优势来开拓市场业务,从而在近年保持了不错的盈利水平。
关键词: 非上市公司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