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城市太大?1.8万亿GDP大都市区当然大

2020-09-08 13:40:42

来源:西部之城事

重庆主城格局迎来重大变化。

5月9日,重庆主城都市区工作座谈会发布消息,重庆主城区要扩容,构建一个更大的“主城都市区”。

扩容之后的“主城都市区”,将包括原主城9区,加上渝西地区12区,共21个区:

原主城9区:渝中、大渡口、江北、沙坪坝、九龙坡、南岸、北碚、渝北、巴南为中心城区;渝西地区12个区即涪陵、长寿、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綦江、大足、璧山、铜梁、潼南、荣昌为主城新区;这一范围还包含两江新区、重庆高新区、万盛经开区三个功能区。

从9到21,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大都市区正式到来。

01

在各大城市中,重庆的区划结构是相对比较特殊的。截止到目前,它一共有38个区县,其中26个区,8个普通县,4个自治县。

不过说到重庆主城,一般是指主城9区。此次调整之后,主城9区为“中心城区”,渝西12区则成为“主城新区”,二者共同组成“主城都市区”。

要指出的是,重庆主城区扩容,并不是这两天才首次提出,在2020年的工作报告中就已经有过提及。另一方面,主城9区变21区的具体调整,其实也不让人意外。

2015年批复的《重庆大都市区规划》中,重庆大都市区的规划范围,正好是主城9区加渝西12区,还包括双桥经济技术开发区、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

和今天的“主城都市区”的相比,无论是名称,还是概念,二者都基本重合。因此,重庆主城扩容,也可以理解为大都市区规划的进一步落地。

而且,在重庆“一圈两群”的空间格局中,作为“一圈”的“主城区都市圈”,它所涵盖的范围,同样是主城9区加渝西12区。在统计年鉴中,也是按如此划分。

也就是说,重庆大都市区,重庆都市圈,以及现在的“主城都市区”,基本都是一个概念。

不过扩容之后,重庆主城区的规模和体量,实现了大幅度的上升。

比如2019年,主城9区的GDP为9000亿左右,达不到万亿俱乐部的门槛。扩容后,主城21区GDP翻番到1.8万亿左右,人口则达到2027万。

一直以来,在城市间的排位PK中,重庆都是相当尴尬的存在。和省比,重庆规模略小,略显吃亏;和具体城市比,现有的区划范围又太大,有些占便宜。

现在,主城从9区变成21区,这一口径其实更精确,更有助于和其他城市进行对标。

02

严格来讲,“主城都市区”,的确不等于主城区。

不过,重庆主城区扩容的事实是无可否认的,否则根本没必要调整,在已经有重庆大都市区和重庆都市圈的前提下,再造一个概念。

而且从约定俗成的角度,“主城都市区”叫着叫着,迟早也会叫成主城区。

至于为什么要扩容调整,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背景下,其实很容易理解。

渝西12区被纳入“主城都市区”,有利于充分发挥“主城新区承接传递中心城区功能的作用和引领效应”,带动重庆向西发展,和成都相向而行。

就在前几天,成都东部新区正式挂牌。成都依靠东部新区东进,重庆通过“主城都市区”向西推进。

相向发展,一方面可以加速一体化,另一方面能缓解成渝双圈中部塌陷的问题。

即便没有成渝双圈的背景,从优化空间布局的角度看,主城区扩容也有必要。

和北京这种格局规整的城市相比,重庆的空间结构相当特殊,大城市、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并存,呈现出多中心、多点组团的格局,并且区和区之间的发展差距很大。

官宣!重庆主城大扩容,1.8万亿GDP大都市区来了

来源:中商产业研究院

将21个区当做一个整体来建设,有利于完善中心城市形态,做大主城区的城市平台,提高辐射效应,同时促进内部的融合发展。

重庆相关负责人就提到,建设“主城都市区”,促进基础设施同城化,建设以中心城区为核心的一小时通勤圈。

范围调整,交通基础设施完善,无疑会给周边地区带来发展机遇,比如开通地铁可能会更加名正言顺。

当然,同样是“主城都市区”,21个区的定位,以及承担的使命并不是一样的,它们分为五个圈层。

第一个圈层是“两江四岸”核心区城市,包括渝中区、江北区、南岸区;第二个圈层是中心城区城市,包括大渡口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

剩下渝西12区。第三个圈层是同城化发展先行区,包括长寿、江津、璧山、南川;第四个圈层是重要战略支点城市,包括涪陵、合川、永川、綦江;第五个圈层为桥头堡城市,包括大足、铜梁、潼南、荣昌。

靠近原来主城9区的区,无疑是同城化的最先受益者。但站在成渝双圈建设的角度看,远离主城9区的几个区,恰恰是成渝相向发展的前哨站,同样可以借此收获利好。

03

主城区是一个城市生产价值最集中的板块,是核心竞争力所在。通过做大做强,提升资源集聚效应,增强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和辐射效果,这是区域竞争的常见逻辑。

所以,为了让城区膨胀起来,在区划上做文章的城市,远远不止重庆一个。

比如成都。2017年,成都就在原来5个区的基础上,将龙泉驿、双流等二圈层的6个区,以及高新和天府新区,纳入中心城区的范畴,形成了11+2的中心城区大格局。

时隔不久,在东进战略的基础上,成都再次设立东部新区。按照规划,东部新区2035年常住人口将达到160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200亿元。

成都的操作可以理解为,打破地理屏障,在龙泉山脉东侧再造一个城市板块,和原有的中心城区一起,形成更大的空间组合。

值得一提的还有宁波和舟山。

日前宁波出台和舟山户籍互认的政策,也就是说,舟山市民可以直接转为宁波市民。这一突破调整,再次引发了舟山并入宁波的传言。

历史上,舟山就是从宁波分离出去的,重新回归自然很有可能。这一传言一旦实锤,那将意味着,去年喜提34万常住人口增长的宁波,将再次扩容膨胀。

对于很多城市化空间到顶的城市来说,在区划上做文章,不管是行政区的调整,还是功能区的设立,其实是为数不多的选择了。

这种调整,当然面临着各种成本。比如“主城都市区”的概念,可能重庆人要很长时间才能适应。另外,区划也不是想变就变,尤其涉及到合并,要层层审批。

但在中心城市的发展逻辑下,对于那些空间受限,迫切需要打开新空间,培育新增长极的大城市,政策层面对于区划上的调整,可能会更加宽容。

事实上,前不久的《2020年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重点任务》就提到,“增强经济发展优势区域承载能力”。具体怎么增强呢,其中的手段之一便是:

提升中心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优化发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重要节点城市等中心城市,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完善部分中心城市市辖区规模结构和管辖范围,解决发展空间严重不足问题。

重庆此次的调整,不涉及市辖区的变化。不过它也释放了重要信号——通过各种方式给城区扩容,将成为未来城市竞争的一种重要手段。

当然话说回来,这种调整基本上是大城市的特权。那些主城区在收缩的小城市,更多恐怕只有被吃掉的份。

关键词: 城市 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