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简称蓉,别称蓉城、锦城,是四川省省会,西南地区唯一一个副省级市,特大城市,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017年,全市下辖20个区(市)县和高新区、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面积1.46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604.5 万人(2017年)[1],GDP超13889.39 亿元(2017年)[1],城镇化率达 71.9%[1]。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属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自古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是我国第四大航空枢纽,内陆地区领事机构最多的地区;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有国家级科研机构30家,国家级研发平台67个,高校56所,各类人才约389万人;世界500强企业达281家。
2019年1月,成都市入选“2018年WFBA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强”榜单。同月,成都入选“2018年WFBA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城市50强”榜单。
截至2017年末,成都全市常住人口1604.5万人,比上年增长0.8%。全市城镇化率达71.9%。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435.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851.2万人,乡村人口584.1万人。出台人才新政十二条,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青年人才落户超过11万人。[20]
成都是一个多民族散居的城市,境内除汉族外,有54个少数民族成份。据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成都市少数民族人口为60538人,还有大量的暂住和流动少数民族同胞。人数上1000人的有回族、藏族、满族、蒙古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羌族、壮族、朝鲜族等十个民族。据第六次人口普查统计,全市常住人口中,汉族人口为13920686人,占99.1%;各少数民族人口为126939人,占0.9%。
成都位于川西北高原向四川盆地过渡的交接地带,具有自己特有的气候资源。
一是东西两部分之间气候不同。由于成都市东、西高低悬殊,热量随海拔高度急增而锐减,所以出现东暖西凉两种气候类型并存的格局,而且,在西部盆周山地,山上山下同一时间的气温可以相差好几度,甚至由下而上呈现出暖温带、温带、寒温带、亚寒带、寒带等多种气候类型。这种热量的垂直变化,为成都市发展农业特别是多种经营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二是冬湿冷、春早、无霜期较长,四季分明,热量丰富。年平均气温在16°C左右,≥10°C的年平均活动积温为4700~5300°C,全年无霜期为278天,初霜期一般出现在11月底,终霜期一般在2月下旬,冬季最冷月(1月)平均气温为5°C左右,最低气温在0°C以下的天气集中出现在12月中下旬和1月上旬,少部分出现在1月中下旬,平均气温比同纬度的长江中下游地区高1~2°C,提前半个月入春。
三是冬春雨少,夏秋多雨,雨量充沛,年平均降水量为900~1300毫米,而且降水的年际变化不大,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的比值为2:1左右。四是光、热、水基本同季,气候资源的组合合理,很有利于生物繁衍。五是风速小, 广大平原、丘陵地区风速为1~1.5米/秒;晴天少,日照率在24~32%之间,年平均日照时数为 1042~1412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83.0~94.9千米/平方厘米。[17]
成都极端最低气温为-5.9℃,大部分区市县出现在12月,少部分出现在1月。成都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成都市常年最多风向是静风;次多风向:6、7、8月为北风,其余各月为东北偏北风。
关键词: 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