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郝飞)曹先生退休前是上海市某国企党支部书记,优秀党务工作者;郑女士退休前是上海某服装厂职工,因为工作努力经常被评为先进工作者……
退休后,在上海银行网点,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身份——导银志愿者。
(资料图)
享受“被需要的”喜悦
每到养老金发放高峰日,在上海银行网点中,总能看到一群身穿蓝马甲、胸挂蓝吊牌的老年导银志愿者,耐心细致,循循善诱地协助银行,指导同龄人使用各类金融智能化产品和服务。
“我们在帮助同龄人的同时,享受着被需要的喜悦,自己也活力满满。”曹先生说,“一到每个月发养老金的日子,就是我和老伙伴们在这里服务最忙碌的时间,相较于几年前,现在已经有很多同龄人可以自己熟练地在机器上办业务了……”
曹先生的话,代表着这支队伍里众多志愿者的心声。
随着社会老龄化步伐的加快,如何提高老年人的幸福感、安全感,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银行智能化服务的普及,在为客户带来便利的同时,也成为一道摆在老年群体面前的“数字鸿沟”。如何为老年客户提供更周全、更贴心、更安全便利的服务,成为金融机构增进人民福祉、践行社会责任的重要课题。
老年人帮助老年人,是上海银行解决这一课题的一大法宝。
从“门外汉”到“门门清”
互联网时代,自助机具、手机银行和各类在线支付工具都已得到极大普及。一些老年人因为“不放心”“不会用”,还保持着排队到窗口办理业务的传统习惯。
导银志愿者郑女士退休前是上海某服装厂职工,用她自己的话说,对“金融”几乎没有概念,也没用过ATM机、手机银行这些新事物,“当时加入这个队伍,觉得能学习知识、又能帮助别人,挺好的。”她说。
戴阿姨也有相同的经历。作为首批导银志愿者,她在2007年就加入了志愿者队伍,和其他志愿者一样,从智能化服务的“门外汉”到学会使用自助机具取款、手机银行,再到现如今的微信支付、生成随申码、线上挂号等,戴阿姨已经是“门门清”。“一开始是银行定期给我们做培训,渐渐地,我也会自己去摸索学习一些最新的APP功能,然后和大家分享。”她说。
“我们导银志愿者就是要先自己学会这些银行高科技,然后以老人教老人的方式打消他们内心的疑虑,教会他们使用智能机具和设备。”戴阿姨说起自己的工作时面带微笑,“他们几乎每个月都会来,时间久了大家都熟了。‘办业务时,你站在旁边我就放心!’被大家这样肯定让我快乐又自信。”
除了在网点指导老人,戴阿姨还同周边亲朋好友普及各类金融知识、指导使用智能设备,成为大家眼中的时髦老人。
目前活跃在上海银行的这支“导银”服务队伍,大部分都像郑女士、戴阿姨一样原本也是银行业务“门外汉”。在上海银行和上海市老年学学会的支持和指导下,伴随着上海银行的金融科技应用的迭代进步,他们“硬生生”将自己变成了“银行高科技”、各类“智能手机”APP应用的“学霸”。
15年服务惠及500多万名老年人
从2007年上海银行导银志愿者诞生至今,已有15个年头,“老年导银志愿者”服务已惠及500多万名老年人。
据上海银行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让更多老人学会使用智能设备、在智能时代生活得更便利,目前仍有近240名导银志愿者活跃该行网点中。与此同时,每位志愿者要接受基础服务培训,包括“志愿者自律指南”、“文明服务形象、服务用语、服务礼仪规范”、“志愿者标志佩戴规范”等。
1998年,上海银行开始承办养老金代发业务,当时全市的养老金代发主办银行只有2家,从那以后直到现在,上海银行都是上海地区最大的养老金代发银行。
2007年,为解决银行金融服务排队时间长的问题,上海银行与上海市老年基金会、上海市老年学学会共同策划组织“科技助老——百万老人刷卡无障碍计划”,上海银行导银志愿者由此诞生。3年的项目实施期内,帮助了100万老年人体验了ATM机的使用。同时,在社区老年学校、老年活动室,还为老年人专门开办了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和金融知识普及课堂。
上海银行和导银志愿者用一份恒于坚持的投入,为科技进步增温的同时,贴心为老服务愈发深入人心。据悉,“导银志愿者”项目获得了“上海市十佳老年志愿服务项目奖”,“科技助老”导银志愿者团队获得了“上海市十佳老年志愿服务团队”提名奖等荣誉。
上海银行将继续以成为“养老金融服务专家”为目标,巩固与发展多渠道的便捷养老基础金融服务,与导银志愿者携手相助精耕养老金融服务,让老年群体深切感受到时代进步的幸福感和“大城养老”的温度。
责任编辑:李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