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区的12年垃圾分类实践

2023-05-25 12:03:09

来源:文汇报

■本报记者 史博臻

生活垃圾分类“硬约束”,最大特点是什么?莫过于把责任明确到人,明确到每家每户、每个单位。


(相关资料图)

事实上,垃圾分类在上海可以追溯到多年以前。2011年,上海启动新一轮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工作,开展“百万家庭低碳行,垃圾分类要先行”市政府实事项目。杨浦区新江湾城街道被划定为上海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镇之一,建于1997年的政立路711弄小区从而承担了“试点”的使命。

2019年7月1日实施《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后,“热身”数年的政立路711弄小区进入“分类快跑道”,是不是意味着就此“躺赢”了呢?

持之以恒的实践

面对种类繁多的生活垃圾,不熟悉这套政策逻辑背后的居民,很难迅速判断每一个生活垃圾所属的类别。

2011年,当垃圾分类第一次来到真实的生活中,社区志愿者们不是守在垃圾桶旁指导,就是在上门做示范。街道和小区的管理者意识到,推广垃圾分类最大的难点,就是让每家每户都建立起垃圾分类的意识,自觉去做。2017年,政立路711弄小区加入新江湾城街道“垃圾分类品质提升项目”。从那时起,一场深入推进垃圾分类的“战役”在小区内打响。一支支力量全体总动员,一幅幅宣传展板、横幅出现在小区各处,社工、第三方组织的宣讲团逐层入户宣传。

小区内建有两座简易垃圾箱房,居民将垃圾干湿分好后,在上午和下午固定时间到垃圾房投放,扫描员对居民投放垃圾开袋进行检查,符合要求给予绿色账户刷卡积分,不符合要求的提醒注意。

要调动起居民对垃圾分类的自觉性和积极性,这显然不够,小区为此开展了评比活动,诞生了一批“小区垃圾分类达人”“优秀楼组”。久而久之,各楼组居民为了这个荣誉都积极参与到垃圾分类工作中来。经过努力,政立路711弄取得了良好的分类实效。随着垃圾分类的推进,更多变化出现在人们身边。一到夏天就蚊虫乱飞的场景不见了,大家纷纷加入小区当志愿者,主动分、自愿分的气氛越来越浓。

将目光投向更高处。2019年7月,为了进一步贯彻“方便居民分,引导居民分”,居委会、物业配合街道对小区垃圾分类投放设施进行二次升级,使之成为新江湾城街道首个引入智能化垃圾分类管理的投放点。在管理上,新的垃圾箱房改变了原来完全依赖人工管理的状况,按照定时定点投放时间自动开启。此外,还有满箱提示、自动消毒除味等功能,夏季不必再担心湿垃圾的异味影响周围环境等。垃圾分类不仅要智能,还引入了大数据处理,设备可连接后台大数据接口,方便今后对分类投放的数量、分类的质量进行监控、评估。通过这次升级和后续管理逐步跟上,该小区的干湿垃圾源头分类正确率达到95%以上。

“干湿要分开,能卖拿去卖,有害单独放。”简明三句话,居民们记得滚瓜烂熟。有居民说:“垃圾没分类都觉得不习惯了。”

无论是长期以来的宣传氛围,还是小区居民的垃圾分类意识,政立路711弄都领先于其他小区。在杨浦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每月考评结果中,今年以来,该小区均获评优秀居住区。

“新时尚”浸润人心

从地铁18号上海财经大学站出来,步行500米,就是政立路711弄小区。而这短短的500米,浸润着无处不在的“新时尚”印记。

刷卡出站,迎面是《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易拉宝,宣传“四分类”知识点;沿街商铺,每家门店的显眼位置都张贴海报,“害回湿干分开投,门前责任做到位”等打油诗朗朗上口;马路边,新一批升级改造完成的废物箱提高了生活垃圾分类纯净度,投口设计有新意,扁平状的“废纸张”、圆形的“圆罐类”,方形的“其他可回收物”,文字说明简洁清晰,方便来往市民投放。

如此,从管理到治理、从达标到示范、从监督到自觉多个维度的转变,有效推进了垃圾分类工作的开展,新江湾城街道先后获评上海市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上海市市容环境综合管理示范街道、上海市垃圾分类志愿服务特色社区等称号,在2022年生活垃圾分类实效综合考评中位列全市第二、全区第一。以“垃圾分类2.0”视角来看,新江湾城街道将继续在实地考量、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小区类型不同,提升分类质效。比如,针对老式居民小区,推行在垃圾箱房集中投放,撤除部分临时垃圾投放点;对中、高档住宅小区和别墅区,改变原有每个门栋甚至每个楼道投放的模式,最大程度优化合并投放点位。正是一次次针对问题、提出方案、试点验证,多方举措的一齐实施,推动了生活垃圾分类的不断进阶,保证了市容市貌的干净与整洁。

值得一提的是,2022年,上海各区生活垃圾分类实效均达到“优秀”水平,其中,杨浦区位列首位。今年,杨浦区将继续围绕“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升级战略定位、长效治理、源头品质、资源回收、宣传发动,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分类实效,不断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全程管理,推动垃圾分类工作向更高层次发展。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