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今年夏天,亲子游、研学游市场持续火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7月上旬,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恢复校园预约参观,面向社会公众开放校园。面对众多研学游团队的旺盛需求,预约名额基本以“秒光”的速度约满。相似情况还出现在知名博物馆。一些亲子同行的家长抱怨,哪怕提前一个星期求购,都买不到一张故宫博物院门票。出游热情带动消费水涨船高。有媒体调查显示,在参与研学游的家长中,一个星期花费上万元的比比皆是,暑假40天花费五六万元的也不乏其人。
慷慨解囊的不只是亲子游家长。今年以来各地密集举办的演唱会、音乐节等文化体育活动,市场人气也一派兴旺,热门演唱会一票难求。中国演出行业协会发布的《2023上半年全国演出市场简报》显示,2023年上半年全国营业性演出(不含娱乐场所演出)场次19.33万场,与去年同比增长400.86%;演出票房收入167.93亿元,同比增长673.49%;观众人数6223.66万人次,同比增长超10倍。
当前文化、旅游、体育等领域火爆的市场行情是短暂的“报复性消费”,还是预示着一种长期化的消费趋势?学者许召元、汤碧曾对11个发达经济体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至3万美元阶段的产业发展特征进行研究,发现在此阶段,各发达经济体的服务业都获得了快速发展,服务业(包括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直接贡献平均值高达75%,其中包括文化、体育、娱乐在内的生活性服务业贡献均值高达43%。与此对照,2022年我国人均gdp达到85698元,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如上海已经达到18.04万元。如果参考国际经验,我国已经处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从1万美元至3万美元发展阶段,在产业发展和消费需求两方面,包括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在内的广义服务业都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面对旺盛的消费需求,从市场供给的角度看,怎样才能更好地把握这种市场机会呢?在微观层面上,市场经营者应该努力拓展产品链,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产品来满足消费者需求。比如,目前亲子游、研学游在时间上高度集中于寒暑假和大小“黄金周”,在目的地上高度集中于热门旅游线路、知名博物馆等文化机构,这种过度“扎堆”的失衡现状,客观上导致了诸多市场乱象。市场通过提供更加丰富、多元、多层次的产品,可以缓解失衡、促进均衡发展。再如,在今年以来的演唱会消费中,大批“z世代”年轻群体“跟着文艺演出去旅行”,“五一”小长假期间“跨城观演”的群体已经占到演唱会购票人数的一半。他们在观看演唱会之余,还顺带游玩举办演唱会的城市。这些年轻群体对于互动式、沉浸式场景体验表现出鲜明的消费偏好,围绕观看演唱会,其消费行为延伸到交通、住宿、餐饮、游玩、购物等诸多环节,还体现出强烈的消费意愿和较强的消费能力。市场经营者应该围绕这些新的消费趋势,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变革和重塑,以更优质、更便捷地满足这种新的消费需求。
就宏观层面来说,在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等方面应该继续加大培育扶持力度,促进广义服务业快速发展。与一些发达经济体相比,我国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以及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值方面都具有很大发展潜力。特别是在一些制造行业已经出现产能过剩的情况下,众多服务行业仍然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成为经济增长重要的潜在增长点。在这种市场形势下,破除束缚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打破服务业发展瓶颈,促进市场资源更加顺畅地流入,都有利于推动服务业实现快速、健康、可持续的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栏目主编:朱珉迕
本文作者:封寿炎
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项建英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