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本报记者 杜肖锦
过去,不少有潜力的初创小微企业急需资金支持时,自身信用瑕疵成了难以跨过的“硬门槛”,拦住了一批想干事、能干事的创业者。
多地实践证明,小微企业信用困局不是“死局”,关键在于是否能突破固有思维定式,探索灵活的融资机制。在浙江,台州金融监管分局指导当地金融机构探索信用修复,引入融资辅导工作机制,要求银行机构对于不符合本行授信条件的企业,反馈真实情况,由当地工作专班统筹开展融资辅导,实实在在帮助小微企业解决融资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在福建,龙岩金融监管分局通过“金服云”平台收集银行拒绝授信原因,开展智能匹配推荐。建立分类处置机制,通过平台推送企业融资问题至各地专班及时解决。
当信用评价从“一锤定音”变“动态修复”,融资服务从“银行单干”变“多方协同”,小微企业融资才能走出信用瑕疵阴影,找到“信用支点”,实现低成本融资。
破解小微企业信用融资困局,首先,要打破“征信有瑕疵就一棍子打死”的传统思维,主动对接找“破题点”。这样既避免银行因信息差误判企业潜力,也让企业看到修复信用的希望,留住实干创业者。
其次,要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分类处置融资堵点。小微企业信用困局各异,有的是出现了短期信用瑕疵,有的则是过往环保整改、资产登记方面没有及时跟进,这就需要进行针对性创新,提高融资协调的效力。
最后,跨部门统筹联动的“合力”是机制顺利运行的保障。信用修复涉及监管、环保、自然资源等多主体,单靠银行或企业难以做成。正如多地金融机构负责人所言,信用修复的“温度”依赖于多方合力的强度。
不同地域产业结构、行业信用特点有差异,唯有以灵活创新破信息壁垒、以精准服务解企业痛点、以统筹联动聚合力,才能让小微企业真正走出融资难、融资贵、融资慢的困局,让更多有潜力的创业者轻装上阵、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