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近期,受连续阴雨天气影响,黄淮海地区夏玉米收获推迟,不仅造成农田茬口衔接紧张,部分地块还因土壤黏重导致农机难以下田,无法适期适墒播种,对冬小麦生产带来不利影响。
农时不等人,抢晴收割、抢排散墒、抢时播种等行动都需资金输血,银行需精准对接“抢收、抢墒、抢种、抢管”全链条资金需求,以靶向金融服务破解生产困局,为明年粮食丰收夯实基础。
在玉米抢收关键环节,银行可组建专属金融服务队,主动对接种粮大户、收购主体,提前摸排履带式收割机调配、烘干设备租赁等资金需求,做好授信储备以确保资金即时到位。同时,金融服务队可同步跟踪农时进度,动态调整授信额度,避免因天气突变等情况导致资金缺口,助力收获环节顺畅推进。
进入整地播种阶段后,银行需紧扣以墒情为主线的生产要求,创新信贷产品,对墒情适宜地块推出适配精细整地、适期播种需求的信贷服务,满足农资采购资金需求;针对晚播地块,则围绕“四补一促”(以种补晚、以密补晚、以好补晚、以肥补晚、以促为主)技术特点设计专项信贷方案,重点支持优质种子采购、平衡施肥等关键投入,根据晚播天数与基本苗增加需求灵活匹配信贷额度。
连续阴雨天气打乱了农业生产节奏,也对金融服务的灵活性提出了更高要求。银行需打破传统服务模式,通过持续创新适配农业生产规律,让金融服务真正做到跟着农时走、围着地块转。在服务时效上,银行可开辟“冬小麦生产绿色通道”,优化贷款申请、审查、发放全流程,实现资金“即需即贷”,确保排水机械购置、应急人工雇佣等紧急需求得到快速响应;针对土壤墒情多变的特点,银行可推出“随借随还”授信模式,允许农户根据散墒进度、播种时机灵活调整用款节奏,避免资金闲置或短缺。
冬小麦生产从播种到安全越冬面临着多重风险,银行需进一步强化风险保障意识,通过多维度举措筑牢稳产丰收安全网。一方面,针对晚播小麦抗冻能力弱的特点,主动联动保险机构构建“信贷+保险”协同机制,保障农户收益。另一方面,在信贷风险管理上,严格落实尽职免责与不良容忍度政策,打消信贷人员“不敢贷”的顾虑;加强贷后管理科技赋能,运用物联网监测农田排水进度、播种质量,通过无人机巡查苗情长势,及时提醒农户采取镇压保墒、药剂拌种等措施,将风险防控嵌入生产全过程。
农时是粮食生产的“生命线”,银行机构当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将金融资源精准投向田间地头,让信贷活水精准灌溉每一寸耕地。唯有金融服务与农时节奏同频共振,方能筑牢冬小麦稳产丰收的金融根基。
本报编辑部